病原.
附紅細胞體屬于立克次氏體目(Rickettsiales),無漿體科的附紅細胞體屬(Anaplasma ataceac),目前多以寄生宿主來命名。如豬附紅細胞體病、羊附紅細胞體病、兔附紅細胞體病等。附紅細胞體的形態(tài)有多種,依據(jù)動物品種不同和發(fā)育階段不同,其形態(tài)有桿狀、球形、環(huán)狀、啞鈴形、s形、逗點狀等。豬一般呈彎曲狀、環(huán)狀,兔以卵圓形多見,綿羊多以點狀、桿狀,人類多以圓形或逗點狀為多。白細胞上均無附紅細胞體。
附紅細胞體對干燥及常規(guī)消毒藥抵抗力較弱。對高溫的耐受性差,而對低溫耐受性較高。附紅細胞體在80℃一l00 °C的水中,0.5-1分鐘失活,在0 °C一4℃冰箱中保存60天,仍保持60%感染率。在-30 °C的冰凍條件下,l20天,仍有80%附紅細胞體存活。研究表明,附紅細胞體是一種條件性病原微生物,多數(shù)學者認為其毒性較低,只有機體抗病力下降時,才可致病。
附紅細胞體病的傳染性
動物附紅細胞體的傳播途徑及方式,目前尚不清楚。有人認為吸血昆蟲(蜱、蚊子等)是傳播的主要媒介。國外用蠅、虱蠅做綿羊附紅細胞體感染試驗取得成功。豬、牛、人尚能垂直傳播本病。作者研究證實,用豬的附紅細胞體病全血注射給家兔,也可傳染本病。兔與兔接觸也可以傳染本病。Ristic等實驗介紹,動物通過攝食含病血液或含血的物質,如舔食斷尾的傷口,相互斗歐或飲用被血污染的尿而傳染。也可通過被污染的注射器、斷尾、打耳號、閹割等手術傳播。在交配時,只有公豬將被血污的精液留在陰道內(nèi),才會發(fā)生感染。
資料證實,豬、牛、羊、狐、兔和人等,都是附紅細胞體的易感動物。作者2002年對洛陽市郊區(qū)豬場調(diào)查,豬感染率達80%以上,同時發(fā)現(xiàn),豬附紅細胞體感染情況,具有一定的區(qū)域性與年齡、體質及應激因素影響有關。當動物受到感染或強烈的應激作用,如過度擁擠、天氣突變、長途運輸、運動過度、疫苗注射或更換飼料等,才會表現(xiàn)有如貧血、發(fā)熱或黃疸的臨床癥狀。
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
急性型,臨床上可見高熱、貧血、厭食、黃疸等。對豬來講,仔豬患病,皮膚由紅變白到黃。體溫高達40°C一41.5 °C。耳尖、尾根及四肢末端發(fā)紫,患豬出現(xiàn)呼吸困難。
有時出現(xiàn)便秘或腹瀉。6周齡以上的豬,貧血、厭食是其主要癥狀,初期皮膚發(fā)紅,后期蒼白。耐過豬生長發(fā)育嚴重障礙。育肥豬少見典型溶血性貧血。母豬在生產(chǎn)前.2天一3天內(nèi)有臨床癥狀,高熱、不食、乳腺、外陰腫脹,產(chǎn)仔后產(chǎn)乳減少或無乳。部分母豬發(fā)情率下降,或有不孕、流產(chǎn)、死胎、早產(chǎn)、弱胎現(xiàn)象。多伴發(fā)或繼發(fā)于其它疾病。特征性的病理變化是貧血和黃染,可視粘膜和皮膚蒼白,血液稀薄,肝腫大、變性,膽囊內(nèi)有粘稠膠凍樣膽汁,全身淋巴結腫大,胸、腹腔、心包積水。
診斷方法
附紅細胞體的診斷主要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、血液學變化、直接查找病原、間接試驗等。依據(jù)流行病學特點和臨床癥狀、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。確診需做實驗室檢查。
用鮮血做壓片或懸滴片,可查到附紅細胞體。用血涂片染色,鏡檢,姬姆薩染色、紅細胞呈紫紅色、附紅細胞體有折光性、外圍有自環(huán),瑞氏染色時,紅細胞呈淡紫色,附紅細胞呈淡藍色。電鏡觀察可見到有一定形狀的附紅細胞體。
血清學檢查,常用補體結合實驗,間接血凝試驗,熒光抗體試驗和ELISA方法檢測抗體。
防治
附紅細胞體病是一個全球性的新型人畜共患病,由于目前對其生物學特性、流行規(guī)律及致病作用尚不十分清楚。要防治附紅細胞體病的流行,預防是關鍵,但目前尚無可用疫苗。